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推動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讓低空經濟再次成為兩會熱點。 2025年2月28日,學員(右一)進行無人機飛行實操訓練。新華社記者 江漢 攝 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低空經濟規模突破5000億元,年均增速超25%,預計2025年將達8500億元。這一代表新質生產力佼佼者的朝陽產業,正以其高成長性和強輻射力,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雖然前景廣闊,低空經濟的發展仍面臨多重挑戰。首先是法規體系的滯后。當前,低空領域缺乏綜合性法律,空域管理、安全監管、市場準入等關鍵環節存在制度空白,亟需構建涵蓋飛行安全、數據隱私、事故責任等全鏈條的法律框架。“黑飛”“亂飛”等問題,凸顯了細化審批流程、健全監管機制的緊迫性。其次是基礎設施的短板。低空飛行器的安全運行,依賴于起降場地、通信基站、導航系統等配套設施。2024年,多地雖已啟動無人機專用跑道、充電網絡等建設,但在頂層規劃、標準統一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技術創新與人才缺口同樣不容忽視。雖然我國在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低空通信等領域取得突破,但核心零部件國產化率不足、高端人才稀缺等問題制約著產業升級。 面對以上挑戰,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紛紛建言獻策,為低空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指明方向。全國人大代表樓向平提出“五維發力”路徑:強化頂層設計,打造國家級試驗區;統籌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空域資源配置;推動技術創新與人才培養雙輪驅動;拓展城市管理、物流配送等多元應用場景;完善法規體系,筑牢安全底線。 產業融合與場景創新是突破關鍵。低空經濟與農業、旅游、應急等領域的深度結合,正催生新業態。例如,新疆的“低空 百貨”物流模式、長三角的跨城醫療物資運輸航線,以及無人機在農田監測、森林防火中的應用,均展現了低空經濟的廣闊潛力。全國政協委員張英建議,加快商業試點落地,形成“低空經濟應用場景清單”,推動技術成果向市場轉化。 同時要注意,低空經濟的發展需因地制宜。北京、上海等科技強市可聚焦技術研發,打造創新高地;深圳、蘇州等地依托電子信息產業基礎,構建低空制造產業鏈;旅游資源豐富的云南、海南可探索低空旅游專線。全國人大代表吳仁彪強調,發展低空經濟要因時因地制宜,防止“現在一哄而上,將來一哄而下”的現象發生。 政策支持與市場驅動的協同發力,正加速低空經濟的落地。國家發改委成立低空經濟發展司,地方政府密集出臺配套措施,鼓勵企業加大技術研發投入。2025年,隨著5G-A網絡的全域覆蓋、通用機場的擴容升級,低空經濟有望迎來“井噴期”。中國民航局預測,2035年我國低空經濟規模將達3.5萬億元,其對經濟社會的賦能效應將持續釋放。 當無人機掠過城市天際,當低空物流走進尋常百姓家,我們正在見證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從“概念藍圖”到“現實應用”,低空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法規完善、基建先行、技術突破與場景創新。2025年是關鍵年,政策紅利持續釋放,市場活力加速涌動。唯有多方協同、久久為功,方能讓低空經濟飛得更高、更遠,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僅供參考。本文系宣講家網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來源;圖片轉載自新華社,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作者:李博 上海崇明綠華鎮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