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985年,蘇聯各大空軍基地飛行員對眼前,集兇狠與優美氣息于一身的龐然大物驚嘆不己,這就20世紀末最偉大的全能戰機之一,它有世界一流的高空高速及加速性能,也有世界一流的纏斗性能,還有中程轟炸機的航程,是蘇聯航空史上第一種通用于前線空軍與國土防空軍的戰斗機,1988年,Su-27在巴黎航展中表演了精湛的飛行動作以后,Su-27優美的外型,完美的氣動力性能和超長的航程讓西方航空界甘拜下風,蘇聯解體后,軍火工業要為自己的生存奮斗,從此Su-27被賣到許多國家,成為急需外匯的俄羅斯政府的搖錢樹,最大的兩家就是中國和印度,誰用得更好呢? 一:中國購買Su-27 1991年,中國與俄羅斯簽訂了18架Su-27SK與6架Su-27UBK戰斗機的合同,首批12架Su-27SK于1992年從共青城直飛安徽蕪湖空軍基地,全數配發給第3航空師第9戰斗機團,1995年,中國再度購買了第2批的22架Su-27SK/UBK戰機(16架單座、6架雙座),分發給廣東遂溪第2師,這2批戰機共花了15~17億美元,搭配了R-27R1半主動雷達中程空對空導彈的Su-27SK是中國第一種具有超視距作戰能力的戰斗機,也引領解放軍進入推重比大于9G機動的第4代纏斗領域,垂直機動性能與持續高G轉彎能力雖然壓倒性地勝過殲7、殲8, 1996年,中國再與俄羅斯簽署了金額達25億美元的200架Su-27SK授權生產合約,中國同意不將這批戰機外銷到第三國,另外雷.達、發動機等關鍵零組件仍由俄羅斯直接進口,后續的大修也得送回俄羅斯原廠進行,授權生產的Su-27SK正式編號為殲11,1998年,沈陽生產的首批2架殲11正式出廠,由于組裝質量太差,這2架戰機被解體,1999年中國又增購了28架全數為雙座型的Su-27UBK,配發到重慶第33師,盡管如此,沈飛在2005年完成48架殲11,其中24架部署在遼寧鞍山第1師,24架部署在河南鄭州第7師,可是這批戰機的技術水平只限于空戰,沒有精確轟炸能力,只能使用100kg、250kg與500kg級的傳統殺傷炸彈與口徑80mm、122mm與266mm的火箭彈,中國空軍只好土法煉鋼利用大角度的俯沖轟炸來縮小炸彈的誤差,這種暴露在防空火力的戰術其實不適合現代戰場, 中國并不滿意殲11/Su-27SK過時的性能,所以在完成48架殲11的授權生產之后終止第1代Su-27的后續生產,要求俄羅斯提供更先進的配備,但俄羅斯提供的并不是配備開放式的航電架構,可使用西方國家的航電系統的Su-27M,而是直接以現有的航電系統架構改裝成Su-30MKK,多了武器系統官的席位,能夠更有效地操作機上先進的影像傳感器,控制先進導引能力的空對地彈藥擁有制導武器的發射能力,還有射后不理的R-77先進中程空對空導彈, 雷達是根據Su-27SK的N001雷達改良而來的N001VE(RLPK-27VE),加入了海面搜索,合成孔徑等空對面模式,除了改裝數字信號處理系統之外,還加上了數字資料鍵可以把雷達資料與地面管制中心進行交換,SUV-VE射控系統基本架構與Su-27SK原有的Sh-101相同,新的SUV-P空對地射控系統控制了A-737衛星慣導系統與SUO.30PK彈藥管理系統支援基本的空對地武器投射,新加入的L-150電子截收系統可偵測地面雷達并發射Kh-3IP反輻射導彈。 1999年,中國采購了28架的Su-30MKK,于2000年底交到安徽蕪湖第3師,2001年底,中國又增購了38架,并在2003年底前交貨完成,2002年開始Su-30MKK開始進行Kh-3IP反輻射導彈、Kh-29T電視制導導彈與R-77導彈的試射,使解放軍跨入對空/對地的制導武器領域,其優異的對面打擊能力也吸引了解放軍海軍航空兵,于2003年也采購28架,這批反艦版Su-30MKK最大的不同處,就是修改了SUV-VE空對空射控系統,能夠控制Kh-31A反艦導彈,盡管俄羅斯并未如同Su-27SK一樣伴隨生產授權Su-30MKK,但Su-27家族的引進讓中國空軍向第4代戰機科技跳躍, 二:印度購買Su-30 蘇聯解體后,蘇霍設計局的2座工廠的互相競爭,造成Su-30戰機衍生出2個族系,印度的Su-30MKI與中國的Su-30MKK,蘇聯認為Su-27的氣動性能雖然超越F-15,,但其航電性能卻遠不及不斷改良的F-15C/D,甚至是F-16C/D。因此啟動了Su-27M計劃,將航電系統改良到先進數字化的水平,由于蘇聯瓦解后籌措不出經費,因此這項計劃一直無法成形,俄羅斯專責生產雙座型Su-27的依庫斯克飛機制造廠成功將Su-27的雙座型改成Su-30K推銷給印度,印度決定1996年以18億美元訂購40架的Su-30,其中的前8架為原本設計以空優作戰為主Su-30K,Su-30K還能夠以資料鍵指揮其他的戰機進行作戰,成為小型的空中預警機,該雷達具有數目標發動機的風扇葉片數來判斷目標機型的能力,除了與中國殲11相同的R-27ER1/ETI,R-73E導彈之外,還配備了了射后不理的R-77導彈與Kh-29T電視制導導彈等空對面武器。 Su-30MKI繼承自Su-27M計劃的先進架構,Su-30MKI則更引進了Su-37計劃所發展的前翼與矢量噴嘴系統,Su-30K配備了比中國的殲11/Su-27SK先進的N-001M無源相控陣雷達原本就是Su-27M改良計劃的核心,可以同時追蹤15個目標,對5平方米的空中目標的探測距離為160千米并同時導引4枚R-77空空導彈的能力,而中國的Su-30MKK只能同時導引2枚R-77,更是領先于Su-27SK/殲11A10年以上,另外印俄合作的超音速反艦導彈射程也超過Su-30MKK的Kh-31A的反艦導彈,印度這批Su-30K/MK不但具有中國Su-27SK/殲11所缺乏的空對地導引火力,在空戰能力上也是大幅領先,1997年印度空軍第24中隊接收了首批Su30K,1998年接收第二批10架Su30K。2002-2004年第20中隊開始接收Su30MKI, 第2批的8架Su-30MK改裝了法國液晶屏幕和GPS/慣性導航系統,以色列電子戰裝備及印度自制的任務計算機、雷達高度計與雷達警報器等航電系統,第3批12架戰機是首批前翼構型的Su-30MK,又稱為Su-30MK-2,這批戰機增加了Kh-31A主動雷達反艦導彈與Kh-59ME電視導引中程導彈的導引能力,并在N011M雷達上增加了地貌繪圖模式,在操作地貌繪圖或地面目標追蹤等空對地模式時仍然可同時追蹤空中目標, 第4批12架是全新的Su-30MKI標準,是前蘇聯外銷戰機中最頂級配備的Su-30MKI,不過這批戰機空運到印度,但在測試中卻發覺AL-31FP發動機的可靠性低于預期,平均大修間隔只有300小時,導致印度空軍拒收,俄羅斯只好同意提高發動機的可靠性,印度同意接收,并將前三批28架Su-30K/MK都送回廠升級到Su-30MKI的水平,1998年印度又購買了10架原本是應印尼的要求而生產,但因為財務問題而取消訂單的Su-30K, 雖然印度并不是蘇聯的親密盟友,但一直能取得高規格的蘇聯武器,在中國只能仿襲MiG-21年代,印度不但能取得MiG-21與MiG-27的生產授權,還能系購更先進的MiG-23、MiG-25甚至MiG-29,印度不但采購高級的Su-30K,還能獲得授權生產更頂級的Su-30MKI,2000年印度簽訂了140架Su-30MKI的生產合約和920具AL-31FP發動機的生產許可,可看出俄羅斯提供給印度的條件遠高于中國,這批單價戰機只有2200萬美元,低于進口的3700萬美元,俄羅斯與印度共同還發展射程達到近300km的布拉莫斯超音速反艦導彈,成功將其整合到Su-30MKI的機腹掛架,印度在2014年完成組裝140架Su30MKI的計劃,接近90%的組件已經國產化,印度與俄羅斯也進一步將把Su-30MKI推向市場。 三:印度購買的Su-30MKI和中國購買的蘇-30MKK戰斗機差距 1995年,依庫斯克飛機制造廠已經拿出了Su30MK樣機,1996年開始,中俄開始談判Su27SK基本型的技術轉移問題,印度的Su30MK談判幾乎在大致接近的時間內開始進行,2000年12月28日,Su30MKI的生產許可合同正式簽署,這時殲11在中國的生產已經進行了2年,前3批Su30MKI在印度的組裝價格為每架大約2851萬美元,Su30MKK出售中國的單價是3200萬美元,兩種飛機相距半代之差的技術水平而價格之差卻只有大約100萬美元,Su30MKI的武器整合界面更廣。開放式的火控系統還允許Su30MK|能夠在必要時使用西方以及印度生產的武器系統, Su30MK已經算是3.5代戰斗機,某些相關技術已經進入第四代,綜合作戰能力至少相當于中國空軍的Su30MKK2至2.5倍,具體地體現在最為杰出的機動性和高度完善的航電系統,Su30MKK的基本定位只是第三代戰斗機中的「初級多功能戰斗機」,它事實上最先是根據中國空軍的要求,量體裁衣研制的,隨后進一步出口到印尼等國家,主要滿足經濟欠發達國家的空軍需求,甚至馬來西亞都沒有選擇這一檔次的戰斗機,而是選中了基本與Su30MKI同級的Su30MKM。當Su30MKI、Su3OMKK同時亮相的時,Su3OMKI在機動性能方面的表現判若二者。其在零速度狀況下的高攻角、左右45度擺渡、360度后滾翻等等高機動動作都予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見印度選擇Su30MKI的前瞻性。其技術是相當超前的。 中國空軍得到了整整100架Su30MKK和Su30MK2,8年間一共生產了大約105架殲11、殲11A,平均每年生產13.1架,中國得到的只是Su27SK的基本型,不包括發動機、雷達。殲11在中國自己的努力之下不斷進行自我改良,已經發展出了殲11A、殲11B,殲16,印度得到的Su30MKI技術轉移包括相當復雜的AL31FP矢量推進發動機、BARSPASA雷達等。原定計劃是從2008年開始年產8架,2009-2017年之間年產10架,主要的部件在印度生產。 首架Su30MKl的本土組裝型是在2004年11月交付印度空軍的,三年三批次一共26架Su30MKI的生產部件由俄羅斯直接提供,早前計劃國產化的零部件將依然從俄羅斯進口,因為國產化零部件的價格幾乎是俄羅斯原價的二倍,而且質量當然不如原廠家的產品。為此需要修改2000年簽署的生產合同,當時的合同金額為35億美元,追加進口零部件的舉動意味著印度需要多支付3.5億美元,國產化的意圖因為進口大部件而失去了相當程度上的意義。 四:結論 一個爭論已久的話題是印度選擇Su30MKI、中國選擇Su30MKK、MK2,并且相繼各自根據許可生產Su30MKl和Su27SK(殲11)戰斗機,誰的決定聰明?,誰更加劃算?表面上看,印度與中國的航空工業,起步時間基本相同,中國略早6、7年。1962年左右,中、印幾乎同時獲得了授權許可,生產MiG21戰斗機,隨后,印度自己許可生產了諸多的東西方戰斗機,,印度航空得到眾多的軍用飛機許可生產,除了美俄之外,沒有一個任何第三世界國家在相同時期組建兩條同一代、同一類型戰斗機的組裝生產線,卻沒有一樣真正消化,更不用說創新,印度擁有如此優良的外部國際環境,西方、以色列、俄羅斯幾乎是能夠全面滿足印度的防務要求,可能正是由于這樣的優越感,促成了印度的依賴性, 印度航空制造業的粗糙工藝甚至比蘇聯還要粗糙,過去30年來印度空軍摔掉了1000架飛機,根本原因是組裝戰斗機質量低、維修素質低,而中國人牢牢吃透一種機型,從Mig21到Su27,扎扎實實,MiG21一JF17縮小、放大版應有盡有,拿MiG21來學手藝是相當正確的,在Su27基礎上發展出殲16、殲15、殲11B,在自己動手的能力方面,印度不如中國,印度空軍30年不變的無能,造成了印度空軍進口戰斗機的巨大浪費現象。 |